《科技術(shù)語研究》2006年第8卷第2期刊登了王存忠《臺風名詞探源及其命名原則》一文。文中論及“臺風一詞的歷史沿革”,作者認為:在古代,人們把臺風叫颶風,到了明末清初才開始使用“颱風”(1956年,颱風簡化為臺風)這一名稱,颶風的意義就轉(zhuǎn)為寒潮大風或非臺風性大風的統(tǒng)稱。關于“臺風”的來歷,有兩類說法。第一類是“轉(zhuǎn)音說”,包括三種:一是由廣東話“大風”演變而來;二是由閩南話“風篩”演變而來;三是荷蘭人占領臺灣期間根據(jù)希臘史詩《神權(quán)史》中的人物泰豐Typhaon(拼寫有誤,應為Typhoon——摘編者)而命名。第二類是“源地說”,也就是根據(jù)臺風的來源地賦予其名稱。由于臺灣位于太平洋和南海大部分臺風北上的路徑要沖,很多臺風是穿過臺灣海峽進入大陸的。從大陸方向上看,這種風暴是來自臺灣,稱其為臺風就是很自然的事了。由于漢字的表意性,就從臺音加風字形成颱字。
從文中看出,關于“臺風”一詞的來歷,該文作者是傾向于第二類“源地說”。他認為:“這一說法的可取之處在于,把颶風改稱為颱風在實踐上和臺灣的始稱時間是吻合的?!钡?,筆者認為這一說法經(jīng)不起推敲。比如從該文“由于漢字的表意性,就從‘臺’音加‘風’字形成颱字”一句話,可以直觀地看出“源地說”難以成立。臺灣,自秦至三國有“東鳀、澹州、夷州”等名,隋以后稱“琉球、流求”等,明朝始稱“臺灣”,繁體字寫作“臺灣”?!帮U風”之“颱”并非“臺灣”之“臺”加風字而成,倒是“臺州”(在今浙江)之“臺”加風字而成。在我國閩語地區(qū),“颱風”之“颱”的讀音是陰平(第一聲),與“臺州”之“臺”讀音相同,而與“臺灣”之“臺”的陽平(第二聲)讀音不同。
另外,王文認為“颱”字出現(xiàn)的時間,最早見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臺灣諸羅縣知縣季麒光著《風颱說》。其實,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潮州戲文刻本《荔鏡記》所附之《顏臣》已有“風颱”的寫法。
著名語言學家李榮先生(1920—2002)曾撰文《臺風的本字》,引用大量文獻史料和現(xiàn)代方言語料,詳細討論臺風一詞的來歷及讀音。原文共九章:“壹、風颱與風癡;貳、有關颶風各種名目的史料;叁、有關颶風各種名目的史料的說明;肆、颱風在方言里的名稱;伍、風舊與風颶;陸、風癡與風颸;柒、風颱——颭風及其他;捌、颱風取代颶風;玖、颱字的音”,約28000字。為討論“颱、臺、臺”的區(qū)別,全文用繁體字寫作。分上、中、下三部分,分別發(fā)表于《方言》1990年第4期和1991年第1、2期。本刊摘編要點發(fā)表,供讀者了解臺風一詞的來歷。文中除必須以繁、簡體區(qū)分的字外,摘編全部轉(zhuǎn)寫為簡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