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峰海拔8700米的高度上挺立了33年的“中國梯”,在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后,于27日被帶到拉薩,收進(jìn)了珠峰登山博物館。圖為架設(shè)在海拔8700米珠峰第二臺階的“中國梯”。(資料照片)新華社發(fā)(阿克布)
新華網(wǎng)拉薩5月28日電(記者多吉占堆)在珠峰海拔8700米的高度上挺立了33年的“中國梯”,在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后,于27日被帶到拉薩,收進(jìn)了珠峰登山博物館。
西藏登山學(xué)校校長尼瑪次仁說:“‘中國梯’承載著中國人對珠峰的探險歷史,它落戶珠峰登山博物館,是登山界的一件喜事,我們將妥善保管好這份珍貴的登山文物?!?
在從珠穆朗瑪峰的東北山脊攀登的傳統(tǒng)登山路線上,在海拔8700米的高度上有一道難以逾越的巖壁,被登山界稱為“第二臺階”。1975年春,當(dāng)中國登山隊再次攀登珠峰時,索南羅布、大平錯、次仁多吉、貢嘎巴桑等登山英雄,奮戰(zhàn)了近一天的時間,用巖石錐和繩子在“第二臺階”的巖壁上架上了高近6米的金屬梯,從而為登山行動的最終勝利奠定了基礎(chǔ)。此后,約1300名來自世界各地的登山者通過這一梯子,成功登上地球之巔。于是,國際登山界親切地把這一梯子命名為“中國梯”。
據(jù)尼瑪次仁介紹,隨著國際登山運動的日益普及,登山實力和身體條件參差不齊的人們,都希望通過“中國梯”登上珠峰。而原先“中國梯”的頂端處有一塊突出的巖石,給攀登者帶來不小的難度,很多登山者在此處花上很長時間,造成一定程度的阻塞,而且還導(dǎo)致一些人在此凍傷,因此,去年國內(nèi)外登山者在“中國梯”的右側(cè)巖壁上搭建了一個更高的金屬梯,使攀越“第二臺階”變得更加便捷。
為了不使“中國梯”長期棄置在那里或流失到境外,使之有個好的歸宿,同時也為了保護(hù)好珠峰的環(huán)境,西藏登山學(xué)校決定派出阿旺扎西率領(lǐng)的10名隊員,專門去拆除、收集“中國梯”及其附屬物件,并將其妥善帶回拉薩。這也為近期開館的珠峰登山博物館增添了一件彌足珍貴的中國登山文物。據(jù)悉,博物館將精心開設(shè)“中國梯”專欄,向世人展示中國人攀登珠峰的光輝歷史。
上一篇: 圖像顯示鳳凰號可能在火星上找到冰
下一篇: 全球最小的無人駕駛飛機(jī)
閱讀:30
標(biāo)簽:Copyright ? 中學(xué)生科技網(wǎ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