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影響了“我”的科學素養(yǎng)?
作者:武夷山
這個題目是仿照《誰動了我的奶酪?》而擬定的,當然,“我”并不一定指筆者本人。
在科普工作中,我們經(jīng)常是正向思考問題:做什么才有利于提高公眾的科學素養(yǎng)?于是,提出了強化媒體科普宣傳、加強科普場館建設、改善科普活動效果等措施。我們很少反向思考問題:為什么有些人那么頑強地信神信鬼?為什么有些人似乎接受不了科學知識和思想,卻一味吸收迷信糟粕?如果我們能清楚地回答這些問題,科普工作應當會出現(xiàn)新局面。
比如,家長對孩子肯定有影響。家長若是虔誠地逢廟必燒香,就會給孩子留下深刻印象,這個孩子長大后也可能成為虔誠的香客。又比如,民間流傳著關于去某個廟、某個剎許愿特別靈驗的種種說法,甚至有些干部都相信這種說法,他們?yōu)榱俗约旱氖送旧w而去燒香許愿,升官愿望實現(xiàn)后再去還愿。這種行徑影響到的就不僅僅是此人的后代,甚至還會影響其部屬和同事。
中學生科技網(wǎng) http://m.lgmparts.com 再如,采取某些迷信手段后,一些人的健康狀況有所好轉,便覺得這些迷信手段很好。遺憾的是,沒有人或很少人耐心去做切實有效的說服開導工作,幫助他們分析一下:第一,身體是否真的好了?短暫的主觀感受有時是不可靠的,也許還需要一些醫(yī)學指標來輔助說明。第二,如果身體真的好了,是不是原先長期服用的藥物的效果?有人吃完第四個饅頭后感到吃飽了,就說:“早知如此,何必當初!我干嗎吃前面那3個饅頭?”大家都會覺得此人可笑,但為什么類似的思維就不覺得可笑呢?第三,如果身體真的好了,能肯定是那些迷信手段的作用嗎?事實上,只要堅持早起鍛煉,生活中心平氣和,也許不管練什么功、做什么操都有類似的效果。
他們太需要如此這般的分析了。沒有這樣的耐心工作,是很難真正說服他們的,或者說,是很難提高這些人的科學素養(yǎng)的。與此相反,據(jù)筆者所知,有人就用迷信的做法來對付迷信的行為。可以想象,經(jīng)過這樣的“說服”,那些科學素養(yǎng)不高的人怎么會如期望的那樣脫胎換骨!
目前存在的突出問題是,我們的廣播電視、報紙、雜志、圖書,我們的專業(yè)科普工作者和科普熱心人,已經(jīng)唱了不少“陽春白雪”,表現(xiàn)在他們制作、創(chuàng)作、譯介了不少面向已經(jīng)具備一定科學素養(yǎng)的受眾的好節(jié)目、好書刊、好作品??墒?,對那些真正讓老百姓困惑不解的問題,諸如“某人求佛保佑,怎么就應驗了”之類的問題,我們又做了什么?應當說太少太少。做這類事是不容易出彩的,是不容易拿獎的,但確實是功德無量的,因為只有正向灌輸(這是肯定需要的),沒有反向疏導,只能是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