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乐视频网页版_芭乐APP最新下载网址进入安卓_芭乐视频在线网_芭乐视频黄在线观看

中學生科技網(wǎng) m.lgmparts.com 您的位置:首頁>>大百科
閱讀文章

中國古代的共振實驗及應用

來源:本站 | 作者:admin | 時間:2006-05-28 01:03:08 ]

  什么是共振?共振是一種物理現(xiàn)象。在聲學中也稱共鳴,一個物體振動的時候,另一個物體了隨著振動。發(fā)生共振的兩個物體,它們的固有頻率一定相同或簡單的整數(shù)比。
  我國人民早在公元前4世紀到公元前3世紀,就已經(jīng)進行研究共振原理了。我國《莊子· 雜篇·徐無鬼》中,記載著西周時代一個叫魯遽的人做的共振實驗。他把兩把瑟分別放在兩個房間,將其中一瑟某弦彈一下,隔壁那具土瑟上同樣的弦也會發(fā)聲,音律相同,他又改變實驗方法,將瑟亂彈一氣,結果出來很多泛音 ,另一具瑟上的每根弦都或多或少地應聲而動。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共振實驗。
  東漢以后,三國紛爭年代,有一天,魏都洛陽宮殿前面的一口大鐘,突然無緣無故地鳴響起來。滿朝文武議論紛紛,以為是不祥之兆,魏帝心驚肉跳,惶惶不可終日,事情傳到青年張華耳中,只見他從容說道:“那沒有什么值得大驚小怪的地方,不過是因為四川銅山有山崩發(fā)生,因而引起宮中大鐘相應自鳴罷了。”當時崇尚迷信,張華的科學見解和者蓋寡。幾天以后,四川的消息傳來,正是洛陽宮鐘自鳴的那個時辰,蜀中發(fā)生了一起銅山崩塌事件。張華的預言應驗了,從此名聲大振。又有一天,一個人來向張華請教,說是他家有個洗澡用的大銅盆,每日早晚總會嗡嗡作響,就象有人在敲打一樣,也不知什么緣故。張答道:這只銅盆和洛陽宮中大鐘的音調(diào)相諧,宮中每天早晚都要撞鐘,所以使銅澡盆有聲相應。張華還告訴他只要把銅澡盆銼掉一點,使它變輕了,便不會再作響。那人照著去辦,果然就不響了。張華在那時就懂利用共振原理,消除共振的辦法,實在是很了不起的。
  我國宋代科學家沈括,做的共振實驗是別出心裁的。他把剪成的一個小紙人掛在一根弦線上,彈動可以發(fā)生共振的弦,紙人就跳躍顫動,彈動別的弦,紙人卻不動。這個實驗比歐洲所做的同樣實驗早好幾個世紀。15世紀,意大利的達芬奇者開始做共振實驗,直到17世紀,牛津的諾布耳和皮區(qū)特者以所謂的紙游相當于紙人一樣的東西實驗,來證明弦線的基音和泛單的共振關系。
  我國對共振原理也早有所應用。戰(zhàn)國初期,各諸侯國大動干戈。戰(zhàn)爭中的攻城技術花樣不少。地道戰(zhàn)術是很厲害的一招。為了識破敵人挖洞攻城的陰謀。墨家利用聲學知識想出了一個辦法,守軍在城內(nèi)沿城墻根約每隔6米挖一口井。深約3米左右。讓陶工燒制壇子,有耳朵靈敏的人日夜值班,并將耳朵貼在壇口偵聽。如果敵人正在挖地道,通過壇中的聲音就能覺察。這種方法不僅能判斷敵人否在挖洞,還能從不同的壇口的聲音確定聲源方向。即地道的大致方位。這個方法很有聲學理論根據(jù)。因為敵人挖地道的聲波經(jīng)同地下傳到壇子,壇子內(nèi)空氣柱發(fā)生共鳴,再引起壇口蒙皮的振動,因此聲音就大了。

Copyright ? 中學生科技網(wǎng)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13001441號-2